我们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,常常听到他们这样抱怨:“爸爸妈妈什么也不让我做,除了学习还是学习!”“我很喜欢XX,但爸爸妈妈不但不支持,还给我报了一堆我不喜欢的所谓兴趣班。”“有时候我很想帮妈妈干点儿活儿,但她总是不信任我。”“反正我现在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,被打击惯了.”而在和一些父母聊天的时候,却又得到这样的反映:“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,哪像我们小时候,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!”“我那孩子一下弄这、一下弄那,有什么用,现在还是看成绩啊!”“她呀,什么都好,就是学习不好。要是真想孝顺我,就考个重点学校,我啥也不用她干!”
不难看出,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些问题非常普遍,他们常常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,乃至有时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伤害对方,如此恶性循环,不但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,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。其实,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。作为父母,只要能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,改变并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,因势利导,不仅可以避免类似问题,还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。
具体来说,理解孩子首先要学会保护孩子的积极性,甚至为孩子的积极性点赞。孩子因为天生好奇,本身就对一些事物有新鲜感和探索欲。当孩子对某种事物充满好奇、渴望探索的时候,其实也是孩子主动学习的最佳时机。如果我们能保护孩子的这种积极性,再进行适当的引导,并加以鼓励,孩子不仅会对生活充满极大的好奇和热情,而且还可能在某一方面保持浓厚的兴趣,最终形成自己的爱好、优势,不知不觉中便实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。相反,如果父母缺乏耐心,因为担心孩子不会做、做得太慢、做不好就代替孩子去做或加以阻拦,时间久了,孩子不仅会丧失独立意识,而且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积极性,让他们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。所以,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。
那么,父母应该如何有限度、有方法地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呢?其实也很简单,当孩子对某一方面表现出兴趣时,父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并鼓励他就好。当然,放手前,父母需要评估安全性和可行性,只要安全、可控、可行,即使超出孩子本身的能力也没有关系。放手之后,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情况去调整。这样将大大促进孩子的积极性,也能增加孩子了解自己的机会。
有一位妈妈一直就是这么做的。她在孩子2岁多时,就经常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,因为每次都会拎着一个购物筐,孩子看着好奇,也想自己拎着,妈妈觉得没有问题,于是就放手交给孩子。小家伙已经有了一定的力气,虽然有些吃力,但还是能把筐子拎起来。这时,妈妈一边往里面加一些比较轻的食物一边鼓励地说:“啊,我们的宝贝力气真大,都可以帮妈妈拿东西了!”听到这样的赞美后,孩子心里那个美啊,虽然累得出了汗,但小手还是没有离开筐子。
当孩子再大一点儿时,他的“野心”变得更大了,又瞄上了购物车。每当看见大人推着一个大大的购物车,他又很好奇,自己也想推,这虽然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,但那位妈妈再三考虑后,还是放手把购物车交给了孩子。那么小的孩子推着购物车,难度可想而知。由于孩子的个头还没有推车的把手高,所以旁边的很多人只看见推车动来动去,就是不见人,都觉得很奇怪。有些老奶奶看见后,忍无可忍,甚至大声呵斥:“你这个妈妈是怎么当的,你看车子多重呀,你的心真大!”但看到孩子还是那么开心,一副“我是小大人”的样子,那位妈妈对老奶奶的训斥也只是微微一笑。后来,只要孩子一到超市,不是拿筐就是推车,俨然成了妈妈的小帮手。
当然了,保护孩子的积极性,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还仅仅是第一步,当孩子给我们沏杯茶或主动关心我们时,我们会感动地说声:“谢谢,宝贝知道心疼爸爸妈妈了!”当孩子主动帮我们打扫卫生或干家务活时,我们高兴地说:“哟,我们的宝贝真勤劳,不愧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!”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,接下来的第二步才是关键,那就是还要放手允许孩子犯错误,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。当孩子“好心办坏事”的时候,我们要耐心地说:“没关系,你能这样做,爸爸已经很高兴了,再想想问题出在哪里?爸爸陪着你一起,宝贝要不要再试试?”也就是说,当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时,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想想问题出在哪里,找到办法,并暗示孩子:这次失败了没有关系,我们可以再来,一定可以做好!即使孩子受挫,只要父母有耐心、有方法,孩子仍然能保持这份积极性。
当父母能够包容孩子的错误之后,还需要第三步,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:他在想什么?兴趣在哪儿?当孩子对一只小蚂蚁观察许久或对某方面很感兴趣、钻研时,我们不妨兴奋地说:“发现什么秘密啦?爸爸妈妈也很想知道,能告诉我们吗?”可想而知,当孩子的积极性得到父母的肯定时,孩子不但很开心,而且还会对很多事情充满兴趣,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进取心,真可谓一举多得。
认识手机:我知道,手机瘾在兴趣面前不堪一击
孩子之所以容易沉迷于手机,是因为智能手机的一些设置利用了人性的弱点,导致还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容易上当。但我们也要看到,手机游戏中所有的设置都没有持续性,而且不会给孩子带来实际的利益,甚至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空虚。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,不但具有持续性,而且还能够给孩子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,比如当孩子对画画、书法、音乐、舞蹈等产生兴趣时,只要父母稍加鼓励和培养,这些兴趣就会成为他的志向。当孩子立志将来要成为一名画家、书法家、音乐家、舞蹈家时,他就会为自己的理想投入更多的精力。这样一来,小小的手机瘾就不治而愈了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13su.com/xinwen/hangye/3535.html